top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2-01-25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鄂尔多斯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200多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3.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306元和2157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6.1%8.4%

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增现代煤化工产能527万吨,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21.7%。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现代服务业扩能提质,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4%。建成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庙至山东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能源消费“双控”机制得到落实,排污权实行市场化交易,重点污染源全部在线监控,建立起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体系,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模式。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完成采煤区综合治理150多平方公里。完成林业建设712万亩、草原保护建设1570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13.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3%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升级改造615385蒸吨燃煤锅炉,淘汰燃煤小锅炉507台,完成79台燃煤机组1775万千瓦超低排放改造。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完成煤炭去产能420万吨,化解商品房库存1639万平方米。经济、生态和社会事业领域共形成改革成果349项。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我市获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经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达到133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组建了内蒙古羊绒技术研究院、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建成自治区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4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112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鄂尔多斯至北京双路由数据传输通道建成投用,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庙至山东特高压电力外输通道全线建成,新建及改造22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线路1566公里。能源、水利、市政、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支撑有力。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效。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以上。

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系统性、标志性成果,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保障作用示范效应持续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显著成效,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努力打造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市。

创新发展形成新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创新投入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转化产出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平台,营造聚才育才用才良好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全域统筹协调,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取得实质性成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更加巩固。

专栏1 “十四五”时期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

累计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2.9

5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4.8

5左右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500]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77.45

≥77.45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5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37

25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

0.52

0.96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2.3

2.8左右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2.4

6

预期性

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02

4.5以内

预期性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22

10.62

[0.4]

约束性

11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数

3.09

3.58

3

预期性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2.4

93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1.06

5.1

37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

75.8

[0.5]

预期性

绿色

生态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幅

%

达到

自治区

要求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达到

自治区

要求

约束性

17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1.0

达到自治区要求

约束性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

85.7

达到自治区要求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

27.3

27.5

[0.2]

约束性

20

综合植被覆盖度

%

70.33

70

预期性

安全

保障

2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196.4

达到

自治区

要求

约束性

22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亿吨标煤

6.9

7.6

约束性

转型

升级

23

清洁能源发电占全部发电比重

%

5.8

16

预期性

24

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9.8

25

预期性

25

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5.2

6.6

预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按可比价计算。全员劳动生

        产率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是根据最新上报数据的预计值。

     []内为5年累计数。

     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

     因第七次人口普查暂未反馈此项数据,表中人均预期寿命为2019年推算值。

 

第二篇  加快创建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一节 建设创新型企业队伍

 

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加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在现代能源经济、荒漠化防治、新材料、现代农牧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制约鄂尔多斯产业发展和有产业化前景的关键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科技重大专项,到2025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研计划项目280项以上。围绕煤炭绿色开采、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领域,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

 

 

 

第二节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全面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把重点放在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应用上,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科创产教园区和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市场需求、技术供给和产业升级的高效衔接、协同发力,建立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

 

第二章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第一节 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

 

加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力度。促进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质进位”,按照《推进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质进位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动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研发机构提质升级行动,引导现有科技研发平台升级建设国家、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到2025年,国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0家。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创建国家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创新中心。支持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第二节 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围绕低碳技术与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硅材料、光电科技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建设集技术研发、项目中试、成果转化、孵化投资、创业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独立法人的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鄂尔多斯设立研究院、实验室、孵化器,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的新型研发基地。引进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能源经济技术创新中心、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中科鄂尔多斯先进技术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推动立煤基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方位推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矿(北京)等双一流大学的合作。

 

第三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

   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

 

第一章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秉承“保护优先、尊重规律、科学治理”的原则,系统推进黄河流域鄂尔多斯段生态建设与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治理、修复与保护,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一节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新格局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保护天然水系、自然山体、自然保护区和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生态安全新格局。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强化自然生态空间整体保护,着力构建“两廊三区多点”生态空间结构。

 

 

专栏2 生态空间结构

(一)两廊。即黄河、无定河生态廊道。重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流域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增强河流涵养水土、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功能。

(二)三区。即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丘陵沟壑生态治理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和水资源保护、小流域治理等重大行动,恢复和改善自然生态功能。

(三)多点。即各类各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重要水源地等自然保护区。重点加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鄂尔多斯地质公园、哈头才当饮用水源地等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专栏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一)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806.16平方千米;新建淤地坝147座,淤地坝除险加固81座;新建沟头防护3514千米,水源工程1241眼,土地整理6.66平方千米,节水灌溉87.60平方千米,生产道路1668.61千米;庭院经济林18.59万株;新建(改建)引洪放淤工程共计6处;河道治理112.29千米,其中,堤防加固131.94千米,新建堤防41.29千米,河道清淤672.05立方米,新建护岸42.02千米,新建防汛通道179.6千米,防护隔离网181.78千米,护堤林0.73平方千米;建设视频监控点26处,入黄口布设泥沙监测点10处,生态监测点50100处,建设在线视频监控系统81处;山洪预警系统新建雨量站2个,水位站13个,视频监测站14个,墒情监测站13个,预警广播站5个。项目规划总投资53.18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规划总投资20亿元。

(二)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坝工程。水利部已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列入2020年至2022年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实施方案》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技术审查。项目涉及准格尔旗,拟实施拦沙坝296座,其中中型97座、小型199座,“十四五”规划总投资7.12亿元。

(三)拦沙换水试点工程。完成拦沙换水试点工程尾留的103座拦沙坝及引洪滞沙工程,计划完成投资约5亿元。

 

 

 

 

专栏4 林草生态建设与修复重点工程

(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营造林任务386.6万亩,任务将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分别实施,包括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工程,根据各工程当年下达任务数以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工程固沙、灌木平茬等方式建设。

(二)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计划重点以“家庭草场”建设为抓手,以柠条灌丛草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修复治理全市退化沙化草原,力争打造“200万亩”柠条灌丛草场。通过项目建设,完成2700万亩退化沙化草原的修复治理,完成25万亩乡土草种抚育基地建设。

 

 

专栏5 绿色矿山建设重点工程

(一)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实施矿区植被恢复项目,加大矿区植被恢复力度。根据煤炭产量及植被破坏面积和程度,采矿企业及时恢复矿区植被。每年恢复植被1万亩。

(二)煤矿矸石等固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煤矿矸石制建材、煤矸石井下回注、生态修复固废综合治理工程14项。煤矸石回填。

(三)矿区大气环境综合染治理工程。建设鄂托克旗东辰煤矿采区到煤棚运输道路。1家焦化厂精煤堆场扩建和1家钢铁厂原料堆场全封闭。矿区14项粉状物料堆场全封闭工程。鄂托克旗黑龙贵矿区集中连排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4家企业矸石山环境治理,治理面积41.14万平方米。

(四)煤矿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推动纳林庙一、二号井等13个煤矿、汇能煤电化工园区、巴音孟克纳源煤矿、星光一号井等2个煤矿、准格尔、桌子山、东胜煤田原井工煤矿等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准格尔旗黄河西岸废弃硫铁矿及采石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黄天绵图地区矿山生态环境连片修复治理项目。

 

 

第二章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以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提升双重约束为指导,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持续打牢污染物防治攻坚战。

 

专栏6 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一)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电力行业48台燃煤发电锅炉超低排放改造,10台燃煤发电机脱硫提效改造项目。煤化工行业6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水泥行业1条熟料生产线特别排放限值改造。12家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工程。淘汰10台建成区燃煤锅炉。内蒙古棋盘井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淘汰3台燃煤供热锅炉,接入鄂托克旗天祺源供热有限公司集中供热管网供应蒸汽,公司厂区建设换热站以及配套设施。

(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内蒙古苏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荣信化工有限公司等21项分盐结晶工程,建设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园区工业集中污水处理厂的水质自动预警溯源系统6项,建设东胜区北郊污水处理厂、东胜区南郊污水处理厂等6项稳定达标改造工程。取缔达电入河排口。

(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矸石发电、粉煤灰、矸石制水泥、墙体砖、高岭土、陶粒等建筑材料等综合利用项目11项,工业废物利用贮存处置场9项,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程6项。

 

第三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建立健全生态型经济体系,最大限度培植绿色发展优势。持续推进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落实国家、自治区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碳捕集、封存与利用联合示范应用。全力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第一节 加强能耗双控管理水平

 

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能耗双控不动摇、不松劲,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制定淘汰标准,加快捣固焦、电石、铁合金、水泥等落后产能退出。采用“上大压小、等容量替代”的方式,逐年降低单机3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占全市火电装机规模比重。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消费比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低碳型产业结构。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实施制造业领域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行动,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公共机构领域节能改造。引进第三方机构在工业、能源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节能诊断,围绕重点用能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技术装备,开展能源利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诊断,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全面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围绕年度能耗双控目标,优化调整重大项目投产计划。加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强化平台应用。建立预警调控响应机制,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精细化管控。严格执行自治区关于高耗能电价政策,加强高耗能行业电价监管。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到2025年,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达到100%。全面加强交通节能降耗,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新增及更换的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100%。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鼓励公共机构应用智能控制、高效采暖、高效空调、高效照明等节能新技术。加强节能监察,强化节能法规标准、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严格节能事中事后监管。

 

第四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建立健全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推行各行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进一步完善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政策和强制措施,鼓励煤炭开采企业推进利用煤矸石开展露天煤矿采坑回填利用、井工煤矿井下回填等,提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加快推进达拉特经济开发区、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研究制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地方强制性政策措施,积极拓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途径。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制度,建设城乡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废旧物品回收和循环利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标准为引领,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

 

第四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幅提升生态文明保障能力,助力生态鄂尔多斯建设。

 

 

 

 

第三节 提升生态环保保障能力

 

健全机构充实人员,配备必要的监测和检测设备,全面提高节能减排监测能力。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提升节能统计信息化水平。建设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控平台,有效实现对环境质量、机动车污染排放和全市法定要求范围内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控。建立全市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处置及填埋综合管理体系和固体废物动态管理平台,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精准管理。加强河流湖泊健康评价,建立河湖生态流量监测体系,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等人才队伍、装备和技术保障水平。加快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节 完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

 

加强对现有森林、湿地、沙漠等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科学设置管护站、科研监测站和气象观测站等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在候鸟栖息地建立保护站点,加强过境候鸟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开展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草原火险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国家中心测报点为依托,建立健全市、旗区主要林草有害生物测报点,布设完善调查标准地和林草有害生物地面远程监测点。实施重点区域(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重点流域)病虫鼠兔害无人机多光谱航拍监测,推广经济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设绿色林果产品种植追朔和网上认领购买体系。完善防火制度机制,强化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

 

第五节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围绕落实我国二氧化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和适应气候变化路径。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结合鄂尔多斯发展特点,研究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调整,完善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积极争创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强化能耗双控硬约束,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实现零碳排放目标。强化低碳科技研发和推广,设立低碳科技专项,针对低碳能源、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前沿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碳排放控制管理等开展科技创新,探索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试验示范。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能力建设,加强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完善气象监测、预警和预防机制,提高城乡建设、农林草、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脆弱生态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第六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大力推进绿色消费,推动形成节约低碳、绿色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

 

第四篇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

 

第一章 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

 

主动适应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趋势,深入研判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大变革,坚持煤电油气风光氢储并举、延链补链融链强链并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并行,促进能源供给多元化、生产低碳化、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加快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打造一流的煤炭加工转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增强对国家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第一节 打造国家煤炭保供基地“升级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提升煤炭供给质量,科学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巩固拓展“鄂尔多斯煤”国家品牌,打造国家煤炭供应基地“升级版”,实现煤炭产业绿色、集约、高效、智能、安全发展。统筹煤炭资源禀赋、先进产能建设、环境容量等,合理优化开发布局,到2025年,煤炭产能控制在8.5亿吨左右,500万吨以上煤矿产能占比60%左右。推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新建煤矿全部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生产煤矿期限达标,到2025年,全市所有煤矿全部达到绿色煤矿标准。加快煤矿智能化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推广利用煤矿智能开采新技术新装备,鼓励井工矿建设智能工作面、露天矿发展无人驾驶,加快智能化煤矿建设,重点推进麻地梁、杨家村、马泰壕等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同时,新建矿井必须装备智能化开采工作面,到2025年,安全风险较大煤矿及12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基本建成智能煤矿。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开展重大灾害辨识动态管理,深入推进瓦斯、水害、顶板、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超前治理,全面提升煤矿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

 

第二节 加快煤电绿色转型升级

 

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形成以电能为转换核心的能源体系。调整燃煤机组定位,保证机组“清洁”与“灵活”兼顾。加快煤电行业现役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升级改造,加大小火电等环保和能耗不达标的小机组淘汰力度,到2025年,单机3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占全市火电装机规模比重下降到10%以下。结合全市煤电开发能力与强度,按照外部市场电力需求,积极谋划建设绿电外送基地及地区支撑电源点,打造国家清洁煤电基地,通过优化发、输、配、用各环节,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潜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

 

第三节 加快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

 

切实加大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产能建设,力促增储上产,力争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产量达到320亿立方米。积极探索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争在重点地区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加天然气资源就地利用量,推动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保障能源安全供应。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强化新能源对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牵引,加快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以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为重点,以“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为引领,全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抓住氢能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氢能产业。

太阳能与风能。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利用并举,不断扩大分布式利用规模,拓展分布式能源消费场景,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竞争力。推广矿区环境治理与能源发展新模式,推动沙漠治理与清洁能源供应双赢。利用荒漠化土地资源、煤炭复垦区和采空区,推广现有光伏治沙经验,加快建设矿区治理光伏发电平价项目,开展风光同场、智慧管控、科技创新示范和宽负荷运行调峰示范,推动风光发电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推进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建设,依托蒙西至天津南特高压输电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光伏、风电新能源外送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50%,预计达到5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比重约占全部发电的28%

储能及氢能。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开发和建设,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突破与应用示范,在太阳能、风能基地配置适应规模的储能电站,建设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加强与国内外氢能领军企业合作,联合开展氢能原料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谋划布局“源网荷储”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形成“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推进“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加大新能源就近消纳力度。加快推动以“绿氢”经济为引领的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推进氢气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发展,发展大规模储能产业,打造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氢能应用技术创新,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合理有序布局加氢站,加快氢燃料汽车在矿用重卡、公共交通、物流、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氢能生产利用先行城市。

 

第五节 推动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

 

立足市场需求,坚持创新驱动,按照“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发展理念,拉长“煤字头”深加工产业链,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在严控煤化工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煤炭精深加工度,重点实施列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的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推动现代煤化工向煤基精细化学品、煤基高端新材料方向延伸,建立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燃料到材料的全产业链条,打造世界一流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

加强新技术示范带动。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煤化工能耗、水耗、“三废”利用等关键领域升级示范,加快第三代甲醇制烯烃、合成气“一步法”制芳烃、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等先进技术示范应用,稳步推进煤制芳烃、聚酯、煤制氢等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整体赋能升级。探索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高盐废水杂盐分步结晶资源化利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新技术应用,推进二氧化碳加氢制燃料和化学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打造安全、绿色、高端的煤制化学品产业集群。

加快新产品市场开发。加快煤化工全产业链、深层次、差异化增程增值,推动煤化工向下游高附加值化学品及新材料方向发展,实现从基础原料煤到清洁燃料、再到煤基精细化学品及高端新材料于一体的产品梯次升级。加快开发超清洁油品、高端航空煤制油、α烯烃、高端合成润滑油等高端新产品,大力发展功能合成材料、功能膜材料、先进碳材料、可降解塑料、茂金属聚丙烯等高端专业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实现产品精细化、产业中高端

强化新模式创新引领。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采取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方式,大力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煤炭、电力、化纤、氯碱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壮大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推广煤化工产业全流程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推进从工艺创新、工程设计、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试车交付到生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行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创新战略,不断优化技术、持续改进工艺、完善生产流程、规范管理制度,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智慧工厂。大力推行煤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涵盖行业生产经营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科学体系。

 

专栏7 现代能源经济重点建设工程

(一)优质煤炭产能建设工程。优化煤炭生产布局,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提高优质产能占比,重点推进准格尔中部矿区哈达图、房子梁井田,纳林河矿区陶忽图井田,呼吉尔特纳林柴登矿区通格朗、巴彦淖井田,上海庙矿区鹰骏一号、鹰骏三号井田,高头窑矿区城梁井田和准格尔矿区石岩沟井田、魏家峁煤矿(扩建)的开发及配套选煤厂项目建设。

(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工程。根据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依托优越的煤电、新能源建设条件,重点推进鄂尔多斯至安徽、河北等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三)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强与中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合作,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积极探索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推动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

(四)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以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为重点,发展大型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鼓励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重点实施蒙西至天津南电力外送通道就近配送新能源、煤矿复垦区和采空区光伏发电、新能源发电基地、鄂尔多斯“风光火储氢”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等项目。

 

第二章 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坚持内育和外引相结合,建立梯次产业发展体系。发挥好产业基础和用能优势,因地制宜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

 

整车制造。牢牢把握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替代),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创建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煤炭产业集中、运输市场活跃的优势,在新能源重卡、专用车领域先行突破,同步发展环卫、医疗、园林等行业新能源专用车。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支持燃油汽车企业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能利用率及新能源汽车占比。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全市推广应用示范,加强与新能源、化工产业协同发展,有效降低用电、用氢成本。支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加快建设。

汽车零部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提高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加大力度引进和布局新一代动力电池、电机控制器、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项目,积极推进电池隔膜、电解质、氢气制备、储运与加注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向大批量、专业化、组件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构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高水平产业配套体系。

 

第二节 新装备制造

 

新能源装备。以产业配套为核心,围绕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基地建设,做优做强以太阳能光伏、风机及叶片、储能设备为主的高端能源装备。紧盯国际国内储能技术革新,引进大容量储能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培育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产业,提升大型光伏电站设备自给率,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形成多晶硅、晶锭/硅片、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系统集成与运维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推动风电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开发大容量风电成套机组,引进风机塔筒、回转支承、叶片等关键配套件。

煤炭化工装备。以服务本市及周边地区煤炭生产企业为主,紧跟装备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增强核心部件自主制造水平,提升采掘、运输、支护、洗选等装备本地供给能力。延伸发展采煤机、液压支架、截齿、扭矩轴等煤机整机与关键零部件的大修与再制造服务,打造一体化煤机装备生产服务基地。化工装备重点发展LNG储罐、槽车、LNG(液化天然气)气瓶、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气化炉集成系统等产品。同时积极推动现有生产设备改造升级,推广高效节能、环保型装备,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第三节 新材料

 

以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为核心,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推进鄂尔多斯新材料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化工新材料。重点延伸化工产业链条,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密封材料和特种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开发高碳烯烃、超硬蜡、高碳醇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和专用化学品。延伸焦化产业链,发展针状焦、各向同性焦、通用型碳纤维、高性能碳纤维等新材料。

先进碳基材料。大力发展石墨烯、富勒烯、碳纳米管等高附加值新型碳材料,加大石墨烯在储能、导电、导热、涂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引进和应用力度,做大石墨电极生产规模。积极引进碳纳米管纤维、碳海绵等先进碳材料中试及产业化项目。

硅材料。延伸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组件等下游产业,推进有机硅、工业硅粉、非晶硅、电子级晶硅生产等项目建设。

陶瓷材料。发展代表国内先进技术的浮法玻璃、太阳能压延玻璃、电子玻璃等高端特种玻璃产品,发展蜂窝陶瓷、泡沫陶瓷、氧化锆陶瓷、刚玉质微晶陶瓷等工业陶瓷新材料。

储能材料。适应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电站和智能电网发展的需求,推进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产业化。重点研发生产碳系电极、金属复合电极、电解质隔膜、离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

第五节 节能环保

 

围绕煤炭开采、化工、火电、冶金等产业需求,优先发展壮大环保技术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从产品生产向技术服务延伸、从技术应用向技术创新突破,推进工业园区向生态产业园区转变。大力发展水体综合治理修复与资源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装备。支持太阳能光热技术、热储能采暖,支持清洁燃烧锅炉、环保型兰炭取暖炉、空气源热泵等节能装备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推进燃煤工业炉窑改造、低温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应用。加快高浓盐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强化能源、冶金、化工等行业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持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

 

第六节 电子信息

 

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扶持和推动新型显示设备制造工艺技术升级换代,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加大上游显示材料、元器件核心技术及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壮大中下游面板、模组及终端产品,形成兼具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显示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发展基础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发展无人机、汽车电子、物联网传感元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

 

第七节 未来产业

 

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把握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与国际国内无人驾驶技术领先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无人驾驶软硬件等重大技术攻关,建设无人驾驶场景,前瞻布局无人驾驶产业。立足我市特色产业基础,进一步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聚焦新材料、清洁燃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带动全市军民融合市场主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支持能源、化工、羊绒等重点企业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节点、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鄂尔多斯,搭建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渗透,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聚合流量功能强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共享经济平台、在线新零售和生活服务平台企业,发展平台经济。

 

第三章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严控钢铁、水泥、电石、化肥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加大产能淘汰和置换力度,着力消减能耗存量,拓展用能空间。围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积极运用新技术、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工艺升级、产品升级、链条升级,实现由“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转变,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传统产业升级版。

 

第一节 构建传统化工产业发展新格局

 

按照“升级存量、做优增量、严控总量”原则,积极推动焦化、氯碱化工等传统化工行业技术改造,以节能降耗、减排降碳为目标,全面提高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控制传统化工产业产能总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焦化。按照“以焦为基、以化为主、以化领焦”整体发展思路,严格执行焦化行业准入标准,整合提升焦炭生产能力,促进焦炉大型化和清洁化生产,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煤焦油深加工、焦炉尾气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水平。布局医药及染料中间体、针状焦、已内酰胺等化工新材料产品,以化产水平的进步推动焦化产业转型升级。

氯碱化工。以循环改造、精深加工、耦合融合为主线,推动氯碱化工行业超低汞或无汞化改造,积极开展乙烯法聚氯乙烯示范。提高电石炉尾气、电石渣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氯碱化工与煤化工、硅化工、建材、冶金等产业横向耦合发展,发展聚合氯化铝、氯化石蜡、PVA(聚乙烯醇)、有机硅等新型产品,形成多产业相互融合、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塑料改性先进技术和高性能PVC(聚氯乙烯)材料生产工艺,发展PVC糊树脂、氯化聚氯乙烯、氯化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氯化橡胶等产品。

 

第二节 建设绿色冶金建材生产基地

 

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主线,积极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实现固体废弃物中有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与综合利用。

冶金。有色金属,围绕高铝煤炭资源,加快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艺技术优化及产业化进程。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扩大电解铝产能规模,积极发展高精铝、铝合金复合板带箔等下游精细产品,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同时,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钢铁,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进一步优化钢铁产能及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硅铁、硅锰、多晶硅等产业节能降耗,提高品质。围绕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推动冶金产业横向延拓,布局车身钢板、铝合金轮毂、精密压铸件等项目。

建材。发展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新型建材产业,推进建材与能源化工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及冶金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的建筑材料,生产发泡墙体、透水砖、保温材料等“新型、节能、环保”的建材产品。发挥煤系高岭土、石英砂等原材料优势,发展高端特种玻璃,高档耐火材料、陶瓷纤维系列制品。利用本地丰富优质的化工原材料,发展塑料管件、塑料板、防水材料、塑钢门窗等塑料建材产业。

 

 

 

 

第四章 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金融保险。加大财政支持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扩大绿色债券、绿色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规模,做强绿色鄂尔多斯发展基金,高标准建设自治区绿色金融试点区。加强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深化产业升级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能源金融服务体系,搭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夯实普惠民生金融服务体系。做大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面改革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保险公司地区总部和产品研发中心、后援服务中心、服务外包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区域培训中心等职能机构落户鄂尔多斯。持续推进农牧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和覆盖范围,推动重要农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做优鄂尔多斯市中小微企业信用平台,建立完善金融风险议事协调机制,建立网格化风险防范机制,严厉打击违规经营的地方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乱象”,推动各旗区人民法院开辟金融债权案件审理执行绿色通道,成立不良资产追缴工作专班,推动金融案件快审快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有效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

第三节 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创新发展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服务提升全市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鄂尔多斯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支持企业面向制造业设计需求,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搭建网络化的设计协同平台,开展众创、众包、众设等模式的应用推广,提升工业设计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批量定制服务。围绕我市智能制造、陶瓷、羊绒等产业领域,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发展个性化设计、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

鼓励发展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建设智能化物流装备和仓储设施,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数据和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面向行业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推动供应链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及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建设。搭建共享制造平台,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制造工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打造一批自治区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第五章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

 

以数字化赋能经济发展为主线,以“数字产业化”为推动,以“产业数字化”为主战场,以数字技术应用为重点,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创建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全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区和特色产业数字化应用先导区,全面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交互,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培育完善数据要素市场

 

健全完善数据要素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增值利用制度,加快构建全市数据治理体系,推进政务网络整体统一,科学划分政务网络区域,分类融合部门专网,共享网络带宽。加强数据资源采集汇聚,建设完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信用信息、城市管理、卫生健康、教育文化等行业数据库,构建全市一体数据资源体系,到2025年,全市信息资源目录可共享率达到95%,信息资源目录可开放率达到70%。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数据灾备基地、西北大数据中心基地等项目建设,提升数据应用和运算能力。

 

第二节 发展大数据核心产业

 

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依托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计算产业园和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提升云计算、云存储、云灾备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力引进扶持多层次数据服务企业,积极承接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数据处理业务,形成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营、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等数据中心运营产业集群。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切入点,推动大数据在能源、环保、物流、农牧业等领域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能源大数据”“环保大数据”“物流大数据”“农牧业大数据”等大数据产业。加快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培育发展一批大数据、信息化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第三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上云用数赋智计划,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为重点,加快智慧能源综合平台建设应用,全面建设智慧矿山、智能工厂,发展智慧农牧业,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支撑体系,培育一批数字化融合新生态。以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为核心驱动力,以农牧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任务,形成大数据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农牧业生产与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智能装备深度融合,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精准施肥、远程监控、智慧放牧、灾害预警、产品追溯和智能决策,加快推进农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在电力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的应用,实现配电设备状态监测、预警、检修、指挥调度等智能化,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推进羊绒行业智能制造,引导羊绒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发展在线导游、导览、导购、交通导引、客流管理、质量投诉等网络旅游服务,打造鄂尔多斯数字文化旅游IP;依托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围绕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培育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顺应线下消费向线上转移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等新业态。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转型。

 

第六章 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专栏10 自治区级以上园区发展定位

(一)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打造轻纺产业园,重点发展轻工纺织产业。

(二)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打造准格尔产业园,重点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低阶煤综合利用产业;打造大路产业园,重点发展能源化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三)达拉特经济开发区。打造达拉特产业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达拉特物流园,重点发展物流及相关延伸产业。

(四)蒙苏经济开发区。打造圣圆产业园,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打造江苏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伊金霍洛物流园,重点发展物流及相关延伸产业。

(五)杭锦经济开发区。打造独贵塔拉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打造蒙西产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打造棋盘井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新兴产业。

(七)上海庙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产业。

(八)苏里格经济开发区。打造苏里格产业园,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纳林河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

(九)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保税加工、物流产业。

 

 

 

 

第四章 构建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到2025年,全市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区前列。

建设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5G产业生态体系。到2025年,实现全市县城、苏木乡镇所在地、农牧区景区、矿区等热点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加快推进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规模建设进程,实现广电网络超高清、云化、IP化、智能化发展。加速光纤网络扩容,优化骨干网络结构,持续提升网络带宽和质量。统筹推进全市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到2025年,全市IPv6网络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区前列。围绕能源、化工、羊绒等领域,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完善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加快物联网终端部署,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快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推动“万物互联”发展。加快企业内网升级改造,推动工业无源光网络、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等新型工业网络部署。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建立空天地一体、全要素动态监测的感知体系。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有序推进电表、水表、燃气表等智能化改造。推进新型智能化公共设施建设。整合交通、综治、应急生态、教育、社区等领域视频监控需求,形成全域覆盖、统筹部署的视频监控网络。

 

 

第三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持续优化电网结构。发挥电网规划引领作用,坚持电网工程“三抓、三促、三提升”,持续优化电网结构。积极推动乌审南和东胜北250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线路乌审芒哈图双回建设,贯通乌海芒哈图乌审红庆河的鄂尔多斯电网南部通道,形成“三横两纵”的主网架结构,为工业园区提供高质量的可靠供电保障。进一步加大城市配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全面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

 

专栏16 输电网重点建设工程

新建乌审、耳字壕2500kV变电站;新建万利、光伏示范基地二期汇集、东规、转龙湾、卓越、珠拉图、达旗工业园1站、蒙根其、杭盖、达旗工业园210220kV变电站;扩建无定河、装备2座变电站。

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加强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坚强电网。示范推广“云大物移智”等前沿技术,加强各级电网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协调、供电能力充裕、电源支撑能力坚强、满足新能源汇集送出的区域电网。加大配电网改造力度,在康巴什等核心区域打造高可靠性示范区,试点“5G+智能分布式”配电自动化模式。到2025年,城镇10千伏电网互联网达到90%,建成结构合理、智能自愈的配电网。

 

 

第二章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三节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深化电价改革,创新配电价格核定机制,积极探索供电企业与园区整体打包优惠供电或直供电模式,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市场化定价。探索建立跨地区电力价格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承诺、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不断深化“三零、三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