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指出:在大气方面,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8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比64.3%,较2020年提高3.5个百分点。339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较2020年浓度均下降。
2021年339个城市六项污染物浓度及年际比较
在淡水方面,我国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7.0%,比2020年上升2.1个百分点;劣V类占0.9%,比2020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黄河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1.9%,比2020年上升2.0个百分点,劣V类占3.8%,比2020年下降1.1个百分点,黄河干流水质为优,主要支流水质良好。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占84.9%,比2020年上升1.5个百分点,劣V类占1.2%,均达到2021水质目标要求。我国湖泊(水库)Ⅰ-Ⅲ类水质占72.9%,比2020年下降0.9个百分点,劣V类占5.2%,与2020年持平。地下水I-Ⅳ类水质点位占79.4%,V类占20.6%。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饮用水源断面中达标占比94.2%,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占比78%。
在海洋方面,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比2020年上升0.9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1350平方千米,比2020年减少8720平方千米。
土壤方面,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9.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12.00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57.27万平方千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千米。
自然生态方面,生态质量为一类的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7%,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青藏高原东南部和秦岭-淮河以南;二类的县域面积占32.1%,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昆仑山、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三类的县域面积占32.7%,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中西部、阿拉善西部、青藏高原中西部和新疆中南部;四类的县域面积占6.6%五类,五类的县域面积占0.8%,主要分布在新疆中北部和甘肃西部。
辐射方面,2021年,全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累积剂量处于当地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空气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
气候变化方面,2021年,全国平均气温10.53℃,较常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气温均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其中2月和9月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
能源方面,初步核算,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2.4亿吨标准煤,比2020年增长5.2%。煤炭消费量增长4.6%,原油消费量增长4.1%,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5%,电力消费量增长10.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比2020年下降0.9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比2020年上升1.2个百分点。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