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政策规划
Policy Planning
该《规划》是指导黄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黄河流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通过部署7方面重点任务,8类重点工程,解决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2022-07-05
该《规划》是指导黄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黄河流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通过部署7方面重点任务,8类重点工程,解决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我市将建成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到2025年,综合能源生产能力达到7.6亿吨标煤。能源消费结构深度调整,到2025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78%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6%,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市电力装机比重超过50%,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比达到35%以上。能耗强...
2022-06-27
我市将建成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到2025年,综合能源生产能力达到7.6亿吨标煤。能源消费结构深度调整,到2025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78%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6%,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市电力装机比重超过50%,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比达到35%以上。能耗强度与碳排强度达到国家、自治区要求。
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
2022-06-13
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有序发展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探索开行定制化的铁路直达货运班列。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铁水联运系统建设,扩大铁水联运规模。逐步普及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到2025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为15%。
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
2022-06-13
有序发展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探索开行定制化的铁路直达货运班列。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铁水联运系统建设,扩大铁水联运规模。逐步普及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到2025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为15%。
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高工矿企业绿色运输比例。
研究制定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统计方法和核算规则,加强碳排放基础统计核算,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平台,推动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积极建设城际充电网络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配套设施,到2025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大力推进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停车和充电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到2025年,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72%,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5%。
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万时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
供给革命: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积极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稳步发展...
2022-06-13
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万时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
供给革命: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积极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供暖、发展生物天然气和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
供给革命: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提升“三北”地区既有特高压输电通道新能源外送规模,推动传统单一煤电基地向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转型;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推进有关重点领域绿氢替代。
技术革命: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
体制革命:健全体制机制,市场化发展可再生能源。
国际合作:坚持开放融入,深化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公报》从大气、淡水、海洋、土壤、自然生态、声环境、辐射、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与能源等9个方向详细介绍了我国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给出...
2022-06-07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公报》从大气、淡水、海洋、土壤、自然生态、声环境、辐射、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与能源等9个方向详细介绍了我国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给出大量数据支撑,帮助关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有识之士更准确的掌握环保状况。总体上,2021年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到2025年,全区力争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3000万千瓦,其中2021—2023年完成1200万千瓦,2024—2025年力争完成1800万千瓦;力争对30万千瓦以上煤电机组进行供热改造。全区新建煤电机组平均设计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达到305克...
2022-06-01
到2025年,全区力争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3000万千瓦,其中2021—2023年完成1200万千瓦,2024—2025年力争完成1800万千瓦;力争对30万千瓦以上煤电机组进行供热改造。全区新建煤电机组平均设计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达到305克标准煤/千瓦时左右。
到2025年,全区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1亿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新增新能源发电量占全部新增发电量的60%以上,为实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全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达到26%以上,力争完成国家下达的激励性消纳权重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
2025年,全区煤炭消费比重降至75%以下。
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推广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重点在日用制品、农业地膜、包装材料、纺织材料等领域应用示范,推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性能,积极开拓生物材料制品市场。促进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推动在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示范应用...
2022-06-01
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推广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重点在日用制品、农业地膜、包装材料、纺织材料等领域应用示范,推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性能,积极开拓生物材料制品市场。促进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推动在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示范应用
积极开发生物能源。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生物燃料与生物化工融合发展,建立生物质燃烧掺混标准。加快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藻类生物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推广应用,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
《纲要》提出,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
2022-05-26
《纲要》提出,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123 共 3页 到第